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测
基于累积分布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2015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及不同类型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提炼出主导因素,得到如下结果.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呈现“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同质集聚性.其中,显著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皖北和苏北地区,显著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和山东临海县域.综合考虑空间约束和粮食产量分布差异,将黄淮海地区分为粮食高产区、中高产区、中低产区和低产区4个类型区.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一,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中,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属于社会经济及要素投入作用型;中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区域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现为综合作用型;中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折纯),表现为地理环境及要素投入作用型;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植被指数、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现为综合作用型.针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提出不同的粮食增产增收策略建议.
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格局、驱动机制、地理探测器
56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0-06-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1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