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地及珠三角西南部臭氧贡献很大(15~30 μL/m3),深圳宝安区排放对珠江口有明显的贡献(15~25 μL/m3).流动源和溶剂使用源是珠三角臭氧生成最主要的两类前体物排放源,主要影响范围覆盖珠三角的中部和西部,流动源对佛山和江门交界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贡献可达50 μL/m3.较高的边界外传输使得珠三角在出现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臭氧污染,但珠三角的前体物排放是造成污染时段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控制珠三角内的污染源排放对控制臭氧污染具有关键作用.
珠江三角洲、CAMx、臭氧、OSAT
51
X131(环境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90052,41175102,41121004;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05010500
2017-0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6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