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T)比值的变化,探讨急性前列腺炎引起PSA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对34例急性前列腺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3个月检测T-PSA、F-PSA值,并计算F/T比值。结果:患者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T-PSA和F-PSA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3个月血清T-PSA亦低于治疗后1周(P<0.05);治疗后3个月F/T比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F/T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7例患者PSA仍大于4 ng/ml,予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或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1例为前列腺癌,其余均为前列腺结节性增生伴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急性前列腺炎会导致血清T-PSA、F-PSA显著升高,F/T比值降低;其机制是前列腺炎症形成过程中正常前列腺上皮血屏障的破坏及炎症充血期前列腺腺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PSA增多。对PSA的动态观察对于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的鉴别意义重大。
前列腺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R697.33(泌尿科学(泌尿生殖系疾病))
2014-07-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27-629